As originally posted by Wo Yao Shuo, without any editing.
History of HXNY Election - 1
HXNY竞选历史
一个人从读历史评论中得出的结论总是有倾向性的。为什么呢?提供史料的人就
会有倾向性。写作历史的人也有倾向性。你读之前可能已有倾向性, 等你读完后
再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又会把自己的倾向性加进去。我写的是我自己的观点, 你
可以从我有倾向性的写作中得出你有倾向性的的结论。
2006年以前,HXNY没有校长竞选。 那时校长是由董事会提名一人,家长们象征
性地投一下票。 当时似乎没什么人想干此活。 反正没听说有人向董事会要知情
权和选举权的事。想想看,此职位当时是没有任何报酬,你傍晚下班回家就会有
与学校事务有关的电话接踵而至,直到半夜。听说有前任校长任期届满而找不到
新人接手的局面。
那时大概多数人还在美国打拼不久,立足未稳。 事业与家庭的压力使得人们还没
有过多精力能够投在其他政治事务中。中文学校规模也不大,每年入学人数有
限,还有人在排队等着入学。家长老师们彼此相识,和睦共处。
2006年,不知为何,有几人突然同时想当校长, 董事会也觉得可以尝试一下竞
选。于是,从三个报名之人(A, A1, E)中选了两人(A,A1)出来竞选。竞选当
天,两人发表竞选演说,在场家长当场投票。其中一人(A)以一票(一说4票)
之差险胜。选票总数不过数十张而已。选后, A任校长,A1任家长会长。两人任
上合作甚洽,成为好朋友。
这场HXNY历史上第一次,像一场体育比赛中友谊赛似的竞选貌似圆满结束,却
给日后HXNY的竞选埋下不少伏笔。
首先,那次被董事会否决的E君,乃现任HXNY之校长也。此君服务HXNY时间甚
长,一直掌管HXNY的IT系统至今。但每每提及此次董事会的挑选,便摇头不亦,
觉得是被“交易”出局。至今一提起董事会仍不以为然。董事会中“交易”一词沿用
至今。具体细节不得而知。但当时董事会中的董事们今日早已不在董事会中任
职。 其今日之举是否有些触景生情的因素呢?笔者不得而知。
其次,这次竞选也让人们误认未来的竞选也将是类似的友谊赛。乃至至今仍无人
致力于完善选举法细则。当后来友谊赛演变成动真格儿的淘汰赛时,竞选就变成
了一场没有裁判,规则不全的闹剧。
比如说,竞选双方只被安排在投票当天作竞选演说。 这就给各种舆论制造者很多
时间制造各种舆论, 双方又无法澄清,家长们也无法弄清真相。功夫在诗外!等
到了投票当天,人们已拿定主意,竞选演说也就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了。试想,如
果能多安排几场公开的辩论会,许多问题不就可以澄清了吗?
还有,学校资源能不能,或怎么样用于学校的竞选?如果竞选人不能通过正常渠
道向家长们传达他们的信息,又没有辩论会,家长们怎么真正了解他们及其主张
呢?如果管IT的人能控制什么样的信息在什么时候能与什么样的人见面,那他的
权力是否太大了呢?
另外,修改Bylaw由此开始变为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活动。年年因为选举修改
Bylaw, 有时边选边商量能不能不按Bylaw作,有时事后再改, 有些“摸着石头
过河”的感觉。
欲知后事如何, 且看下回分解。
Posted by Wo Yao Shuo at 5:38 AM